安史之乱:盛唐崩塌的转折点路易泽
公元755年,天宝十四载,大唐帝国表面繁华的背后暗流涌动。这一年,权倾朝野的宰相杨国忠与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安禄山矛盾激化,朝堂上的明争暗斗终于演变成一场席卷天下的叛乱。
权臣与边将的较量
杨国忠深得唐玄宗信任,但他专权跋扈,与安禄山势同水火。为了削弱安禄山的势力,他向玄宗献计,假意召安禄山入京,意图剥夺其兵权。同时,他派人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,抓捕其门客,甚至将与其有勾结的大臣吉温杖杀于牢中。安禄山得知后勃然大怒,一边上书列举杨国忠二十条罪状,一边暗中策划以献马为名入京发动政变。
当唐玄宗派宦官持诏书前往安抚安禄山时,这位曾经对皇帝毕恭毕敬的边将一反常态,高坐不拜,只冷冷地问了一句:“圣人可还安好?”此时的安禄山已身兼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手握重兵,如同一片笼罩在大唐上空的乌云。然而,唐玄宗李隆基却仍沉浸在盛世幻梦之中,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寻欢作乐,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警觉。
展开剩余74%渔阳鼙鼓动地来路易泽
十一月初九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,率领十五万大军趁夜南下。叛军一路势如破竹,抵达博陵(今河北定州)后,鼓噪而进,杀声震天。正如白居易在《长恨歌》中所写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唐玄宗这才从长安的繁华梦中惊醒,但为时已晚。
玄宗的昏聩与溃败
安史之乱的爆发,很大程度上是唐玄宗晚年昏聩所致。他沉迷享乐,宠信奸佞,对朝政日渐荒废。叛乱爆发后,玄宗又接连犯下致命错误。他先是下诏宣布亲征,以为只要自己坐镇东都洛阳,就能震慑叛军。然而,还未等他调集兵力,唐军在黄河以南的三道防线已被安禄山的铁骑攻破。洛阳城下,唐军面对叛军的猛烈攻势,纷纷溃逃。短短一个月内,陕郡(今河南三门峡)、洛阳相继失守,玄宗不得不放弃亲征的念头。
错杀良将,自毁长城
前线溃败后路易泽,唐玄宗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失,反而听信谗言,处死了两位经验丰富的将领——高仙芝和封常清。封常清曾多次上奏,提醒玄宗不可轻敌,但均未被采纳。临刑前,他悲愤地写下遗表,指出临时招募的唐军根本不是安禄山精锐铁骑的对手,希望以自己的死唤醒玄宗的清醒:“臣死之后,望陛下不轻此贼,无忘臣言。”然而,玄宗依旧执迷不悟。
潼关失守,长安危在旦夕
756年正月,安禄山在洛阳称帝,国号“大燕”,随后挥师西进,直逼潼关。潼关是长安的最后屏障,一旦失守,都城将无险可守。玄宗任命病中的老将哥舒翰镇守潼关,哥舒翰深知叛军锐气正盛,主张坚守不出,以逸待劳。然而,玄宗在杨国忠的怂恿下,一再催促哥舒翰出战。哥舒翰被迫率军出关,结果在灵宝遭遇惨败,本人也被叛军俘虏。潼关失守,长安门户洞开。
仓皇出逃,马嵬坡之变
六月初九,潼关陷落的消息传来,长安震动。杨国忠建议玄宗立即逃往蜀地避难。次日凌晨,玄宗带着杨贵妃、太子李亨及少数亲信,在禁军护卫下仓皇逃离长安。一行人抵达马嵬坡(今陕西兴平)时,疲惫不堪的禁军将士对杨国忠的怨恨爆发,以“谋反”为名将其乱刀砍死,并逼迫玄宗处死杨贵妃。玄宗无奈,只得含泪赐死爱妃,一代佳人香消玉殒。
太子分道,玄宗入蜀
马嵬坡之变后,太子李亨在百姓和部下的拥戴下,决定留下组织平叛,而玄宗则继续西行入蜀。临别时,玄宗对孙子李俶(后来的唐代宗)说:“太子仁孝,可奉宗庙,汝等善辅佐之。”这既是对太子的认可,也暗示了权力的转移。
盛世的终结
安史之乱不仅终结了开元盛世的辉煌,也彻底改变了唐玄宗的命运。曾经励精图治的帝王,晚年却因昏聩和优柔寡断,亲手葬送了大唐的盛世。正如《旧唐书》所评:“如山有朽坏,虽大必亏;木有蠹虫,其荣易落。”这场动乱持续八年之久,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,再也未能恢复昔日的荣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