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,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事迹,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谜团,其中一个就是他为何会被称为“汤”。传统史书并没有对此做出详细解释顺策略,只是简单提到商汤的生卒年不详,称他为子姓、名履,也有称他为武汤、天乙、成汤等。
“汤”字的本意是“热水”,也特指温泉。根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,“汤”指的就是热水。而从西周的金文中,汤字的构成是“水”与“昜”(昜的意思是阳光、太阳能发光发热)组合,体现了“热水”的含义。可是,作为商朝的开国君主,商汤为何会以“热水”作为名字呢?
随着殷墟甲骨文,特别是周原甲骨文的出土,学者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。研究表明,商汤原本并不叫“汤”,而是有其他的名字。后来,可能是后世误传,才将其称为“汤”。现如今最早能见到的“汤”字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,但由于甲骨文多用于祭祀等宗教用途,不能仅凭甲骨文中未出现某个字就断定商朝时期该字不存在。
展开剩余71%去年底,学者破解了一种新的甲骨文——“臺”(台),它代表“奴隶”。这项发现的起因是,尽管史书上有许多关于“仆”、“臣”、“臺”的记载,但考古中只找到西周时期的四个例子,这就引发了学者们的怀疑。根据这一思路,是否也可以推测“汤”字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,只是还没有被考古发现呢?
然而,问题在于商汤作为商朝的开国之君,他的地位非常崇高,且商朝极其重视祭祀和鬼神,因此他一定会受到后世商王的隆重祭祀。如果真是“汤”字是他的名字,为什么在《周祭谱》——这本记载了周期性祭祀的文献中没有出现“汤”字呢?
实际上,《周祭谱》中确实有“天乙”、“大乙”等记录,符合史书中的记载,但唯独没有“汤”字。这表明,商朝时期可能根本没有“汤”字,或者商汤的称呼有误,甚至可能两者都有。
尽管甲骨文中没有“汤”字,但有学者在甲骨文的祭祀记录中发现了“唐”字。这一发现首次出现在《合集》1241号记录中,其中提到了“唐、大丁、大甲”。这里的“唐”字,很可能指的就是商汤。另一份甲骨文记录显示,大乙之后的九位先王需要享有太牢祭品,而“天乙”指的正是商汤。
更重要的是,在陕西宝鸡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,有一处记载:“王其刀祭成唐”,其中的“成唐”可以肯定是指“商汤”了。商汤本应该称为“唐”,只是后来为何会变成“汤”,仍然是一个谜。
关于“唐”字的解释,甲骨文中有“唐”字的形态,其中上部是“庚”,下部是“口”。“庚”指的是一种钟铃类的乐器,而“口”可能代表嘴巴,或者是乐器的基座。总的来说,“唐”字本义与声音、音乐相关,而商朝的“商”字与乐器磬架的形态相似,因此,“商汤”二字之间似乎也有某种联系。或许商汤灭夏之后,掌握了最高权力,发出的声音震天动地,各个诸侯国都要听从,所以有了“唐”字的称呼。
综上所述顺策略,商汤的原名可能并非“汤”,而是“唐”。至于为何发生了音同字异的变化,或许是由于周人误写,也可能是有意为之,仍然是个未解之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